首页>收藏·鉴宝>拍卖时刻拍卖时刻
4400万港币落槌!佳士得香港春拍西藏鎏金铜嵌银释迦牟尼坐像
西藏十三/十四世纪 鎏金铜嵌银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40cm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艺术中表现最为频繁的主题,而全跏趺坐施触地印的释迦牟尼佛则是东印度、尼泊尔至西藏中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佛样。这尊释迦牟尼佛像为红铜铸造,鎏金,金色深厚,与尼泊尔造像单薄而明亮的鎏金效果不同。佛陀的发髻为高螺发,密集排列,涂蓝,多以青金石混合动物胶涂抹而成,以符合佛经所描述的佛为“绀青螺发相”的特征。此尊造像的尼泊尔特点在面部表现最为突出:比如轻挑的眉毛、额宽下颏窄,豆荚状的眼睛,表情柔和,神态自然优雅,像一位青年贵族的形象。但是其白毫用绿松石,下颏正中的突出部分较为突兀则显示出西藏的审美特点。
佛像 局部
佛肩宽背厚,胸肌突起,这是尼泊尔艺术受西藏影响以后出现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在西藏博物馆保存的八思巴像唐卡以及夏鲁寺犀牛皮殿壁画中的五方佛像有相当的异曲同工之处。这两者的年代均在14世纪上半叶,这也是我们判断这尊造像年代的主要依据。
佛着通肩式福田衣袈裟,袈裟的衣襟和布片之间表现的缝线是用连珠纹表现出来,连珠纹为错银技术,明显突出佛像表面,这一点非常独特,应当是工匠明显求变创新的一种体现,无论身体正面还是背后均完全采用精工制作,这是西藏造像的特点,与尼泊尔造像不太重视背后加工的情况明显不同。众所周知,佛着福田衣,也叫百衲衣,是汉地的佛教传统,西藏没有,西藏追随印度传统,单布披身,不会有福田衣之说,汉地发明了这种袈裟以后,随宋元文化西传,影响到西藏。虽然西藏僧人同样不着福田衣,但是在元末明初的佛教造像中却时时出现。此像即是重要例证之一。
佛像 局部
此像底部有封底铜板,中心没有刻划后期常见的十字交杵和阴阳鱼图案,而是简单的八瓣莲花,八瓣莲花头部的卷花纹呈明显的不对称形式,这是在14世纪夏鲁寺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也可证明二者年代相当接近。根据X 光成像照片,在身体下部的空腔内有小经卷排列的装藏痕迹,这一做法也仅见于西藏。此像原本就是像座分铸的,也是为了减少铸造难度,在流传过程中极易分离。此像即是这种情况。
总之,此是一尊具有浓重的尼泊尔-西藏风格的铜造像,品相完整,铸造水平相当成熟,做工精致,尤其是这种突起的错银技术更是西藏独特的传统,是西藏中世纪14世纪前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本像通体施鎏金,用水银溶解金粉涂在铜上,再进炉烧制使水银蒸发,造成金色外表。袍襟及袍下缘的连珠纹则用嵌银的方式增色。虽然北印度,包括帕拉时期的造像时有见加银的例子,西藏早期造像身上同时出现鎏金及嵌银的现象非常罕见,也令人赞叹西藏早期铸铜匠人的技巧与能耐。
编辑:杨岚
关键词:佳士得香港春拍 西藏 鎏金 嵌银 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