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大中路上茶市米市雕塑群主体完工。
大中路上的茶市米市雕塑 笔者摄于 2022 年 1 月
2011 年 9 月 22 日消息:近日,大中路(西段)升级改造项目中的茶市米市雕塑群主体部分已经安装验收完毕。
记者了解到,茶市米市雕塑群位于大中路与交通路交汇处,由中央美院雕塑系设计和创作,采用中国传统长卷式绘画的表现形式,人物场景以长线状横向展开,以一个明清风格的石牌坊为中心,一侧表现茶市文化场景,另一侧表现为米市文化场景,两组雕塑互为依托、互为背景。以清末民初九江商业文化的鼎盛时期为历史背景,构成一个场面宏大、繁华热闹的历史文化场景。
资料来源:中国园林资材网
九江曾为中国的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商埠。本篇说说九江米市的故事,九江茶市将在下个月讲述。
中国四大米市是清末到民国期间四个最重要的大米贸易的城市,由于都地处江南,因此也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它们分别是:安徽芜湖、江苏无锡、江西九江、湖南长沙。这四座米市,正是长江中下游的四个产粮大省的重要商埠。敏锐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湖北,而湖北也是产粮大省。常言道:湖广熟,天下足。湖广即是湖南和湖北。
《申报》1937 年 1 月 19 日
这是因为,所谓的四大米市是个虚指,亦有三大米市和五大米市之说,且随着年代的改变而变化。被列入米市的城市除了上面四个,还有湖北的沙市、安徽的安庆和江西的南昌等。从上图可见,在 1937 年的一份报道中,南昌仍是四大米市之一,九江并不在其中。
很多介绍九江米市的文章,经常会从古代开始讲起,仿佛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交易市场,实则不然。不仅“湖广熟,天下足”,而是“湖广江西熟,方有天下足”,江西一直是中国南方稻米的主产地,历史上江西稻米的主要输出码头,是地处赣江下游的省会南昌。这是因为江西的主要稻米产区是赣江区、锦江区、袁江区、抚河区、修水区等五大河流域,其中赣江沿岸的产量最大。
下图是 1933 年和 1934 年江西各区稻谷产量,其中的江湖区包括九江、瑞昌、湖口、彭泽、都昌、星子六个县,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的稻谷产量最低,甚至不足修水流域一半。
《中国四大米市兴衰之研究》郭洪业
据光绪十八年(1892 年)《申报》的“九江米市”一文介绍:“九江向非产米之区,全赖各地商贾转贩而来”。九江地区人口稠密,耕地面积有限,所产稻米甚至都不够本地食用。因此民国以前九江米市交易,仅为了满足本市消费。
重大的改变发生在清末九江开埠,英、美、日等国洋行纷纷在九江设立轮船公司,修建码头,使九江的对外贸易条件迅速改善。民国初年南浔铁路通车,九江成为江西水陆交通第一重镇,全省物资的集散地。江西省原本汇聚到南昌市场的稻米开始通过火车转运到九江,到了二十年代,江西出口的稻米 80%经九江运出。九江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米市之一(排名第三),从南昌手中拿来了四大米市的称号。
在《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5月7日 · 装不尽的吴城》一文中,笔者解释过九江兴起与南昌衰落的原因。从南昌、吴城走水运,比铁路运输便宜很多。然而,清政府虽然向外国开放了几个沿江港口,但不允许外国船只进入长江支流,因此运载力更大的外国铁壳船进不了鄱阳湖,中国木质民船不仅运载量小,而且穿越鄱阳湖时风险较大。即便用民船将物资运出鄱阳湖,也要送到九江港做交易,这么算起来还是铁路运输的性价比更高。
九江元顺昌米庄钱票 图源:浔阳商贸
九江米市最大的特点是报关和转运。前者是因为九江是四大米市中唯一的租界城市,有长江流域上重要的九江海关,九江内外贸易机构多,且业务成熟。转运是因为九江米市是典型的载运型市场,而非集散市场,它的功能是将江西的稻米集中后转运到外省。九江本地的大米加工能力很差,没有几间机械化碾米厂。南昌虽然丢掉了对外输出的市场,但稻米加工能力仍居全省之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条清晰的大米输出线路:江西的稻谷大多先集中到南昌加工成为大米,再转运到九江,从九江码头装船运往省外。
九江稻米的主要输出到武汉和上海,据《江西经济旬刊》 1937 年第 9 卷记载:“上海每年约纳江西米输出总量 70%,汉口约纳 26%,广州约纳 2%,天津约纳 1%。”
除了九江市区外,鄱阳湖周边还有吴城(永修)、涂家埠(今永修县城)、湖口三个城镇输出稻米。靠近九江的湖北黄梅、广济,以及安徽的太湖、宿松出产的稻米也都流入到九江,这也是九江米市兴隆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江米市在极盛时从业者近千人,有粮行米店 130 多家,按店主籍贯分为广东帮、南昌帮、本地帮。广东帮主要做外贸和广东生意;南昌帮资本较大,在南昌设有收购点;本地帮多为销米店,做当地的小生意。
九江永安米庄钱票 图源:浔阳商贸
三十年代中期是四大米市的鼎盛期,也是其衰落的起点,四大米市走下坡路最严重的是九江。九江米市的垮塌是几个原因造成的:其一,30 年代的几次“剿匪”,基本上毁掉了江西的经济,本省农业生产受到巨大打击,1930 年到 1935 年,九江关输出稻米仅有之前的几分之一,直到第五次反围剿结束后的 1936 年,九江关的稻米输出才完全恢复到二十年代水平,甚至还有较大增长。其二是 1927 年九江租界被收回后,报关业务优势不再,且因为税收过重,很多米商为了逃避重税,想办法将米私运出境。其三是进口洋米(东南亚大米)的大举进入,沉重打击了本土的大米市场。
给四大米市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是抗日战争。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四大米市中的无锡、芜湖在开战不久就落入敌手。1938 年武汉会战,将九江打得残破不堪。之后的几次长沙会战,长沙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四大米市完全丧夫了米谷集散的基本功用,市场被完全割裂,仅能进行区域交易,或成为敌伪征用物资的集散场地。
令四大米市再也没有存在价值的是 1952 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粮食自由贸易政策。至此,四大米市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0 年,九江粮食批发市场开业 摄影:蔡少敏
1979 年 12 月,九江米市正式恢复。1990 年,九江建成粮食批发市场。长久以来,一直有恢复九江米市昔日荣光的呼声。然而,与一百多年前相比,商业模式和交通物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今天的中国,还会再出现几大米市么?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